当他的双于缓缓离开琴键时,全场一片寂静,既而一阵海啸般的掌声席卷而至。他是准?他就是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当代著名钢琴表演艺术家傅聪,这是他在自己七十岁告别演出时的场景。而他也正是《傅雷家书》中的主人公之一。
家书是什么?《新华词典》中只有两字:“家信”。可在我看来,家书是以前人们在同一宗族内交流的媒介与工具,上面蕴涵了无数人的亲情!
《傅雷家书》实质上是一本傅雷家的书信选集,收录的都是傅雷家的一封封私信。因为傅雷等人从未料到几后他们的家书会被整理成册出版,所以信写得大都感情真切而自然,宁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将《傅雷家书》(后义简称为《家书》)列为新时代中小学生必读书日之一。在各界评论中,刘《家书》也是均持赞赏态度,不乏许多赞美之言。
我也是受了别人的影响才买了《家书》,并且仔细读了两遍。第一遍读后给我的感觉是一股父爱、母爱、兄妹之爱交织融合而成的气息透过文字扑面而来,似有“绕梁三日不绝”之味。特别是“月台送行”那段,几次感动得我都湿润了眼眶。在第二遍读时,我对《家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家书》除了是本亲情励志书外,其实也包含了傅雷、傅聪对人生、音乐、学习、哲学等方面的看法,例如像傅雷主张“学问第一,感情第二”,“先理论再实践”;傅聪的“深入式学习”等都给了我很多启示。而傅雷对傅聪苦心孤诣的培养过程,更是使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爸爸今年四十多岁了,当年为了帮我树立起学二胡的兴趣和热情,他特地从各书店淘来了如《贝多芬传》《音乐之爱》等书籍;还有好多唱片,诸如《中国二胡》《二胡经典名曲欣赏》《王永德现场音乐会》等。空余时间他就有意无意地陪着我一起阅读书籍或是欣赏唱片,甚至八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一次不落地送我去老师家学琴。二胡是民乐中极难学的一种乐器,尤其是初学阶段,拉出来的声音就像世上最难听的噪音一般惹人厌烦。我曾几次想中断二胡的学习,正是因为爸爸的帮助才让我坚持了下来。每次上课的时候,爸爸总是坐在一旁,认真听老师讲并适时记下来,回家后他就拿起一把二胡陪着我一起反复练习。在爸爸的“软磨硬施”下,我才逐渐才打消放弃的念头。
今天当我看到《家书》中傅雷帮助傅聪学琴时的那一字字一句句,眼前不由得浮现出自己八年学琴生涯的一幕幕……要不是爸爸的苦心陪学、陪练,我也不可能在五年级时就通过了二胡十级考试。说起来,父母帮我的实在太多了,他们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小时候,我常常对他们过于严厉的教学方法心生不满,现在才渐渐体会到那些“严法”的妙处。
我觉得父母就如我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像老师一样孜孜不倦地教导我,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则像朋友一般与我讨论、交流,而不是强行灌输。这一点,就如傅雷对傅聪一样:一九五三年正月的那次父子之间的争论,两人谁也无法说服谁,最后傅聪竞离家出走一个半月!但过后,傅聪深有感触地说,在这场有关贝多芬的争论中自己受益良多。读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有一次为了争论“小孩子可不可以带玩具到学校”的问题,和爸爸妈妈争论得面红耳赤。妈妈认为不能带玩具到学校,这是学校规章制度,我们应该遵守。可我认为,既然同学们都很喜欢玩具,为什么没有一个学校可以有一个新的规定:允许学生带一天玩具呢!这样不就更符合小孩子的心理了嘛!爸爸也觉得我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还建议当校长的妈妈在学校里可以考虑更改制度。我想:在家长而前大胆地将所知、所想吐出,经历一番讨论,通过“小想法和大想法”之间的碰撞,每每都能引发新的思考,这总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傅雷家书》就像是一本朋友间的对话记录,它让我们感受到父母对于孩子,不仅是一位老师,更应该是一位朋友。“父母,良师益友”这话不仅给我也应该能给天下父母以感染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