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网提供大量精选小学生作文、小学作文大全、小学作文题目、小学作文素材,包含小学优秀作文、小学六年级作文、小学五年级作文、小学四年级作文等

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作文 > 成长作文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范文作文

作者:作文网时间:2024-11-20阅读:775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出自宋·陈亮《谢曾察院启》,意思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范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范文(一)

  所谓“严于律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做到自我批评和自我检讨。对同学们来说,从大处来讲就是不要忘记“八荣八耻”,要求大家要履行社会公德,倡导精神文明;从小处来说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从点滴细微之处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全面提高个人的自身素质。

  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严于律己,讲文明有礼貌,爱清洁讲卫生,不乱扔果品纸屑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中,我们更应该做到“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认真做好笔记,专心做作业,挤出时间做好预习复习的好习惯,把每天所学到的知识吸收,并为自己定一个学习目标或计划的好习惯。久而久之,我相信同学们的学习会更上一层楼。

  再说宽以待人。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宽容是一种美德”,还有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告诉我们的都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各种误解和委屈不要心怀怨恨,不要过高要求别人,更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要用严格要求别人的态度要求自己,用宽容自己的态度宽容别人,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我想,我们就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一种豁达和挚爱,就能化矛盾为友谊;就能创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也祝愿老师们、同学们在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里,健康、快乐每一天!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范文(二)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深受启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看起来很美的人生哲理。这个哲理,违反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道理: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按照这个道理,一个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相反,对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的选择,是挑剔别人。一个著名的选择题,说有以下三个人:

  候选人A,有婚外情,是一个老烟鬼,每天喝8~10杯的马丁尼酒,而且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还常咨询占星学家;

  候选人B,大学时吸过鸦片,每天傍晚要喝一品脱的威士忌,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床,还有两次杯解雇的纪录;

  候选人C,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偶尔喝一点啤酒,没发生过婚外情,还是一名受勋的战争英雄,并且在战场上绝对坚强,不怕死,不怕疼。这样的三个人,你会选谁做领导人?相信很多人已知道不能选C,因为C是希特勒,而B是希特勒的死敌邱吉尔,A则是同时代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希特勒的确“严于律己”,但这是在极端暴虐的父亲的棍棒下打出来的,这种过分的“严于律己”高道德标准的背后,藏着可怕的破坏力。

  相反,邱吉尔和罗斯福对自己是有一些纵容,但他们因而也能宽以待人,懂得包容其他人的脆弱。宽容胜于挑剔。所以,一个宽容而温和的朋友,要胜于一个优秀而挑剔的朋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符合最基本的心理学原则,在过于挑剔自己的同时,也势必会苛责别人。

  自我实现者,一方面是疾恶如仇,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抱以深深的同情。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范文(三)

  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古人教导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北宋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的第二个儿子范忠宣公范纯仁曾经告诫他的子弟说: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他这里是说:哪怕是再愚蠢的人,对别人提出批评和要求时却很在行;哪怕是再精明的人,宽恕自己的过错时却显得很糊涂。你们只要经常以要求别人的心思来要求自己,以宽恕自己的心思来宽恕别人,就不用担心达不到圣贤的境界。

  有一位子弟向范纯仁请教为人处事的道理,他回答说:「唯儉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只有节俭才可以培养廉耻,也只有宽恕才可以做到仁德。”范纯仁自己就做到了平生修身养性,他对于饮食从不挑剔,从官府回来以后,立即换上粗布衣服,并且习以为常,从小到老,从小官到大官,始终如此。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子曰:其恕乎。“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说起来容易,但要确实做到诚然不易,原因在于一般人往往看到世间的人或事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会觉得不满意、不舒服,心里就充满了懊恼,就想责怪别人、教训别人。因此即使再愚笨的人看别人的是非过失,都能看得清楚、说得明白,因为他是在按照自己的标准要求一切;但是聪明的人要反省查察自己的问题和缺失,却是十分困难或很糊涂看不清,他往往因为不清楚应该遵循的理是什么,或者更容易原谅自己的过失,或者下意识的要为自己辩解开脱。因此范纯仁告诫子弟,德行成就的关键就在用“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眼睛看到别人的问题,不是要去指责别人,而正好是反过来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能够做到这样,自己才能提升境界。我们原谅自己很容易,要原谅别人往往却很困难,能够把原谅自己的心拿来原谅别人,如能这样,做就不愁达不到圣贤地位了。这是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最好的阐释。

  通常我们都会讲很多大道理来掩饰我们的烦恼,看到人家的过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像这样在德行上要进步是非常困难。德行上修持的第一步,要努力看自己的是非过失。学了道理,拿来衡量别人的对与错很容易,用来反省自己就非常困难,需要用很大的勇气和力量;而且只在道理上打转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做,但那还是不管用,还必须去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所以遇到矛盾和困难,要改的永远先是我们自己,不要批评埋怨他人。若我们能够时时观照、省察自己,并且能用宽容的心,包容他人的过失,不仅自己可以增长德,也才有可能影响他人。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是也。

  那么与朋友相处之道,是不是看到别人的不足,也不必指出,等他自己认识到好了呢?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认为:“一般的朋友固然以指出缺点、敦促对方改善为贵。然而必须做到说教指责的地方少,诱导勉励的用意多才行!因为直接说出别人的缺点不能叫做正直。这里面多多少少还隐藏着显示自己正确的心在里面,因为不够纯净,往往听到对方耳中也不会很受用,从而达不到促其改善,为人家好的目的。真正要为对方好则是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完全无私的为人家好。

  《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的姑父沈心松先生,为人乐观而且平易近人,从不谈论他人的过失,与人说话和和气气,惟恐伤害到别人。也不会对下人用怒骂的声音和颜色。有一天,他到朋友家去赴宴,很晚才踏上归途,仆人都醉了,沈心松自己划船把他们都载了回来,到岸后,又让诸位仆人的妻子,各自扶丈夫去安寝。第二天沈心松一直未起床,沈夫人催促他说:“为什么您今天特别晚起呢?”沈心松答道:“如果我早起,恐怕仆人们看见我会心生惭愧。不如等他们都下田工作后,我再慢慢起来也不晚。”能做到如此为他人着想,实难能可贵。

  沈夫人也是厚德之人,未曾疾言厉色。一次,她的儿子染病,沈夫人亲手放置一碗好酒在桌子上。仆人文成从外面进来,顺手将那碗酒倒在庭院里。沈夫人询问原因,他回答:“我以为是茶!”沈夫人却说:“你不知道,怎能责怪你?从今以后,凡事要仔细,许多粒米也难做成一滴酒啊!”文成颇感羞愧,沈夫人的寥寥数语,比打骂还有效。

  又有一次,一个小孩端着瓷盘,不小心在厨房翻落。他母亲责骂于他,沈夫人见后立即阻止她,并且说:“这不是故意的,怎么可以责备他呢?只要把碎片扫干净,不要留下来伤害别人的脚就行了!”沈夫人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对待对方的过失的态度,必定在失误者的心理埋下一颗善良的种子。

  有一位田保坐船来探病,沈夫人为他准备酒食,送他坐船的钱,并且估算他所送礼物的价值,然后加厚回报他。沈夫人对此解释说:“贫穷的人来探病,一片好心就够了,岂可让他再赔本呢?”

  沈心松夫妇的高德善举积了厚德,也为后代子孙树立了榜样。后来,他们的儿子沈科、孙子沈道原也都考上了进士。

  所以秉承“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为人处世,一生都将受益无穷。让我们共勉之。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范文(四)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他还说,中国儒学思想“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

  “儒学”是中华道德文化的根脉。仁者爱人、修睦诚信、清廉自守、求同存异、中庸治平是“儒学”的精髓。那么“儒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曾参说过:“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回答说:“我懂”。孔子出去后其他同学便问他:老师刚才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指的是什么?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参认为孔子一生奉行的道德观念就是“忠恕”二字。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忠、恕”的解释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所谓“尽己”,就是尽心尽职,一心一意。“推记”则是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当代人的观念去理解,所谓“忠恕”,就是要处处为别人着想,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宋代理学家程颐说:“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推己及物”就是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孔子觉得做到这些还不够,于是他又补充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识是真正称得上有仁德的人,自己富了也要让别人富。自己发达了,也要让大家一道发达。光想着自己富的人,算不得仁者。

  子贡曾经问过孔子:“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话对吗?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不想左右别人,但别人也不要左右我。”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孔子说:子贡啊,这一点你做不到啊。孔子为什么会觉得这句话难以做到呢?因为他认为这句话有一个前提,就是“别人不左右我”。如果这前提不存在,那么“不左右别人”的承诺是难以做到的。每个人都会这么想:人若加诸于我,我必加诸于人。这话并不错,人应该有原则,不能任人宰割。但孔子认为对抗只能激化矛盾,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们主张,国际争端应该通过和平协商解决,而不是诉诸武力。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被别人左右,那就不要去左右别人。这道理固然不错。但道德应当共同遵守,才能实现其普世价值。人们担心,如果只有少数人恪守道德,那么吃亏的永远都只能是老实人。对此孔子说,不用担心。“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的意思是,人们应该担心的是自己没有本事,而用不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孔子对这段话,还有一种表述,就是:“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他的意思是,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你,要担心的是拿什么让别人了解?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青年面对着一堆黄沙,叹息道,我不就是这沙堆里的一粒小沙子吗?又谁能找得到我呢?此时过来一位老者,他把一颗珍珠丢在了沙里,对青年说,你看到那颗珍珠吗?青年说:看到了。老者说:想让别人看到你,就先把自己变成珍珠吧。这个寓言诠释了“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哲学道理。

  假如把这个概念扩大到国家层面,那就是,不要担心世界不了解中国,要担心的是中国拿什么去让世界了解。其实这也不用担心,中国有传承千年的道德文化,它“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它迟早会被世界接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