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网提供大量精选小学生作文、小学作文大全、小学作文题目、小学作文素材,包含小学优秀作文、小学六年级作文、小学五年级作文、小学四年级作文等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作文

作者:作文网时间:2024-11-22阅读:32

  故宫博物院里有一群人,他们是古文物的“医生”。下面是网为大家整理的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一

  曾在故宫的神武门展厅,参观过故宫文物修复展览。这次通过纪录片,更详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认识诸位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专家,倍感亲切。正是有了这些样貌普通,犹如扫地僧那般深藏不露,甘于寂寞,苦心技艺,才能使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才能让后世子孙,有幸能瞻仰古人的杰作。

  文物修复,惠及万代;残破腐坏,改头换面;巧夺天工,旧貌新颜;精绝技艺,代代相传。

  文物修复不仅是技术,也是艺术。除了技艺之外,此纪录片重点是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些身处深宫的文物修复工作者,日复一日枯燥而又有趣的工作和生活,宽松的工作氛围,以及故宫修复技艺传承有序的坚守。整个纪录片,生动有趣不枯燥。

  你既能看到修复技术人员们沿袭师徒传承制度,工作上严谨认真,也可以看到他们闲暇时,种花植树,养鸟斗猫,欢闹地打杏接杏,收获果实。

  这群人似乎一进宫,就与一墙之隔的浮躁尘世格格不入,但每个人各有性格,却又各有包容。

  很喜欢古画修复的组长杨泽华,工作休息时,弹着吉他,貌似和故宫、古画以及他的工作性质并不协调,但却感到了他的特立独行和个性。当古画修复完成之后,他操着地道北京腔,给人介绍画中人物,那个像赵本山,那处曾经被一个技术拙劣的前人修补过,发现了画中的小秘密……那份得色和骄傲,溢于言表,个性分明而可爱;

  喜欢第三集的一段真实记录,裱画的老专家,在装裱完工后,对不完美处的遗憾;

  喜欢木器组屈峰组长有关格物的那段话,喜欢他在辽金代观音木雕像修复完成后,让旁人寻找修复痕迹时,那份可爱的炫耀;当观音像被搬走时,全体木器组的人们站在门口,依依不舍送别的眼神,也令人感同身受;

  感动漆器组的年轻的小闵组长和伙伴们,忍受大漆的味道和过敏,坚守着最传统的技法。赞叹之前残破不堪的古瑟,旧貌换了新颜之后的惊艳;

  丝织品组的陈杨组长,为了职业使命,忍受枯燥,自己亲手缂丝,令人称道。

  因为故宫禁烟,有烟瘾的王有亮老师傅,坐在乾隆生母寝宫寿康宫的炕上,审视、检查刚就位的紫檀大柜,然后画风一变,忙骑着车,跑到故宫院外抽烟过瘾。

  还有钟表修复组、镶嵌组、青铜组、瓷器组等等,普通、默默无闻而又身怀绝技的专家们,他们担当着承上启下的重任,每天触摸历史,是一群令人羡慕而又令人敬重的人们。

  当然,在纪录片中也暴露出故宫管理的严重不足。看到修复办公室里工作场地的杂乱,就体现了中国人的粗糙和不讲究,和管理的落后。工作室里没有专业的修复台,真担心谁走路不小心,挂到或者碰到文物,造成文物的损坏。办公室里没有恒温恒湿装备,没有专业冷光照明,这些温度湿度自然光对纸张、丝织物都是严重损害;尤其看到历经千年的辽金木雕观音像,在精心修复完工后,放在一个铁架子推车上,没遮没挡,由一帮非专业的搬运工,送慈宁宫的雕塑馆。当时真想穿过屏幕,来到现场,最起码,在捆扎绳带底下垫块海绵,哪怕一叠厚纸呢,也不能绳子直接就和文物生碰啊,真担心在故宫坑洼的路上,一个颠簸或不小心,把文物硌坏,或者,绑扎的绳子、带子,把所剩不多的金漆磨掉。另外,同在故宫里面,文物的运送,不应该有修复组专业人员随行吗?

  看来,故宫的技术管理还是远远不够。真希望他们够吸取损坏宋代哥窑盘子的教训,制定科学严谨有效的流程和5S管理,避免历经千年幸存下来的文物,在我们这代损坏。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二

  这群神秘又发光的人。明明手中每天都在穿过千年;但当某位师傅骑着自行车,穿过层层红墙到外面只为偷闲抽根烟时,众人打杏儿时,和着阳光喂着“御猫”时,偶有闲暇弹着吉他聊着天儿时,饶有兴致地介绍院子里种的各种花草时,你又是否能想象他每天的日常呢?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场伟大而奇妙的相遇。完全意想不到的风格,很燃很纯粹。你一定会爱上这种意想不到的平实和有趣,处处透着热忱与从容,想走近,想走进。

  旺盛生命力,他们与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传统技法和陈旧的工具更饱含传承的温度。他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的相知。

  3集实在不过瘾,想必只是皮毛。但也足够撩拨很多人为之着迷,艳羡。慢慢意识到他们在怎样生活,谁在守护着故宫,故宫又因何在传承。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三

  50岁出头的杨泽华几乎是一夜“成名”,他不是演员,而是故宫博物院书画组的一名文物修复师。

  继《舌尖上的中国》后,一部名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今年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来又在互联网上传开,吸引了众多“80后”“90后”观众分享留言,这让杨泽华等一批故宫里的能工巧匠成为令人羡慕、敬重的“红人”。

  与此同时,纪录片界也看到了新气象——从当初的“舌尖”现象,到现在的“修文物”系列走红,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纪录片产业正在迎来又一季春天。

  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普通“外行人”视角,呈现“养在深闺”的中国传统修复工艺,围绕“修文物”展开的讨论,网友以满分10分的评价标准给“修文物”打出了罕见的9.4分。

  杨泽华看了自己在纪录片里的表现,觉得“非常真实”。他和这部作品的导演、“80后”制作人叶君在央视纪录频道上海见面会上坦言,从普通人的角度看,确实需要这样的纪录片去帮助大家了解故宫和传统工艺,“这是对老祖宗文化的充分尊重”。

  追溯到2012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时,曾令众多纪录片工作者兴奋不已。但那以后,一方面美食类纪录片扎堆拍摄,新意下降,另一方面国产纪录片中尚未能产出与“舌尖”第一季媲美的震撼之作。

  而今,《我在故宫修文物》受欢迎,也令纪录片行业再度受到关注。

  近期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xx》显示,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总投入超30亿元,总收入接近47亿元。20xx年,卫视频道、专业纪实频道共播出纪录片约76400小时,其中首播节目总量24000小时,同比增长3.9%。

  报告还显示,从行业投入占比看,电视台依然是纪录片制播的绝对主力,投入占全行业的六成多,在20xx年,仅各大电视台对纪录片生产的投入就增加了3.2亿元,增幅达21%。此外,民营机构、新媒体的制作投入也均以亿元计算,成为行业后起之秀,与电视台进一步形成合力。

  除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央视纪录频道近期将集中推出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自然的力量》《功夫少林》等。

  据央视纪录片项目负责人介绍,近年来4K超清技术、无人机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全球不断升级换代,纪录片创作也必然不断与时俱进。央视通过一次次深入实地的“探奇”,近期将故宫传世技艺、少林武术绝学、藏羚羊的生存现状全貌等罕见题材,呈现在观众面前。

  无独有偶,在中国纪录片拍摄重镇上海,4月诞生了首个纪录片公益放映空间,每月定期免费向观众播放4K画质的纪录片,首期呈现四集大型纪录片《西藏》。

  项目主办方、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总监干超说,中国纪录片产业正在经历一个爬坡阶段,在经济社会类、探险类题材摄制方面有很大潜力可挖。

  20xx年上海尝试了由纪录片团队摄制的真人秀《跟着贝尔去冒险》,在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点播量上取得“双赢”。片中主角、英国探险家贝尔与中国团队还一起研发了“中式”探险真人秀模式,今年将作为一种新的电视模式出口到法国。

  “除了技术进步和叙事模式的创新,作品中特别讲求的情怀和担当,依然是纪录片发展的根本。”叶君说,他把纪录片摄制与文物修复做了一个比较,相似之处在于都有一种执着,最终都是通过最恰当的方式,把中华文化呈现给世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