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网提供大量精选小学生作文、小学作文大全、小学作文题目、小学作文素材,包含小学优秀作文、小学六年级作文、小学五年级作文、小学四年级作文等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三篇作文

作者:作文网时间:2024-06-24阅读:685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该片讲述了当代中国一个由富二代“杀人案”引发了最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下面是由整理的电影观后感,欢迎参考。

  篇1:十二公民观后感

  5月15日上映的《十二公民》可以说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当代中国“故事会”。影片改编自1957年影史经典电影《十二怒汉》,除了延续原作关于“合理推断、疑罪从无”的法治精神、对生命的基本尊重以外,还非常有诚意地做出了接中国地气、去西方化的努力,这也是本片最大的特色。

  这种努力首先体现在剧本上:十二个公民每个都是有血有肉,不同的年龄、阶层、职业差异巨大,也让每个公民对于案件的态度有了合理的依据。比起原版,中国版的故事中仇富心理、父子矛盾、歧视河南人、文革创伤、老无所依、青春期叛逆、校园腐败等各类热门话题显然让观众看起来更加亲切。剧本上的庞大用心体现了创作者对当代社会中下阶层真诚的关怀,对现代法治精神的提倡也的确是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

  同时,人艺几位老牌话剧演员的表演也堪称重剑无锋、功力深厚。尤其是韩童生、钱波、张永强几位老戏骨,流畅的演技将出租车司机、小卖部老板和北京老油条的形象刻画得毫无违和感,风头甚至盖过四平八稳的何冰,也让雷佳和刘辉两位年轻演员一下子就成了酱油角色。

  但另一方面,这样的改编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首先在一部仅有106分钟的电影里让十二个角色都立得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严格来讲本片在角色性格的塑造上基本做到了这一点。但为了和中国当下发生关系,过多地引入个人小传显得节外生枝,使得影片过于臃肿,不但哪个都想占、哪个又都没说透,还冲淡了对本应居于影片核心地位的法治精神的探讨,也过于明显地暴露了创作者的意图。

  而且作为与法治精神对立的“个人偏见”在影片中的设定也并非那么禁得住推敲,为了突出戏剧性而刻意夸大冲淡了真实性。比如韩童生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就因为自己的儿子比较叛逆喜欢玩儿摇滚、对自己不够尊重就无限地放大自己的情绪认定少年嫌犯有罪,实在是低估了当代中国司机的个人素质。

  而且这位司机居然还能随口吐出“父为子纲,君为臣纲”这么有文化的句子,想必也是有点儿见识的人,如此歇斯底里死不悔改也真是有点儿过。而高冬平饰演的角色因为自己被误判过就对嫌犯产生同情的设定与本片案情过于接近,显得很刻意。

  此外,这部影片虽然打着“话剧电影”的噱头,但在视听语言的处理上还是显得过于草率。57版《十二怒汉》全片几乎只局限在一个不足40平米的休息室里展开故事,但由于大量跟、推镜头的使用,配合流畅的剪辑,使得影片即使是在如此逼仄的空间里依然能保持画面的鲜活。

  相比之下,《十二公民》尽管选择了一个更加开阔、空旷的大厂房却把镜头用得很“死”:本来影片对白量就非常大容易让观众的耳朵感到疲惫,大量固定镜头的硬切又没有给观众的眼睛带来享受,知名流行音乐组合“火星电台”的配乐更是长时间缺席,只在片头和片尾有过短暂的亮相——这使得该片的观感大打折扣,也暴露了导演徐昂作为一个话剧导演在执导剧情片上经验的不足。

  至于影片的结局把主角的身份落在执法机关人员上,则更是严重削弱了本片的立意。创作者对普通社会公民竟然如此没有信心,好像非要一个专业人员出马才能主持公道一样,普世价值的传递一下子成了赤裸裸的说教。总的来讲,这部电影尽管特别想亲近观众,却难逃老套社会观念的影响;尽管带着一定的探索性,却又并不够完整彻底,它的确是一部当代中国“故事会”,但也仅仅是把整整一期《故事会》捏在一起而已,贪心有余实力不足,难称上乘之作。

  篇2:十二公民观后感

  看这部电影前,为了避免先入为主,并了解真正的陪审团制度,好让自己有直观的印象,我事先把1957和2007年两版《十二怒汉》都看了一遍。三部电影,我个人觉得还是1957年最为经典,情节紧凑而且每个角色都有出彩的地方。

  2007年的俄版也很不错,但在陪审团讨论过程中,穿插了很多关于那个孩子成长经历的镜头,这是现代电影的一种更为先进的叙事方法,但在我看来,这正是2007版的最大败笔。它把陪审团讨论甚是争吵的主线切割成了一段段碎片,来回的切换不光把主线变的散乱更让影片中角色的塑造缺乏血肉。

  20xx年我们这版也很精彩,但在我看来也有两个败笔。一是除了2、8、10号三位陪审员之外,其它几个角色都显得有些单薄;二是影片中有很多的土语方言,这也许更接地气,但在我看来效果并不好,这就好比让葛优演一个严肃法官,只要他一张嘴,别人都会觉得好笑,而你想要表达的严肃问题,别人都会觉得你在开玩笑。这也许是导演讨巧的计策,因为也许他过于严肃的去向观众表达他的思考,也许这部电影就进不了电影院了。

  总的来说,这三部都是不错的电影。三部的精髓都是那位所谓的8号陪审员。他善良、理性,在他身上有很多好的特质,但在我看来这些特质在其它的11位陪审员身上也有,只不过他们因为自己成长经历、教育、职业等束缚住了自己的思想,也不是束缚,而是让自己习惯于理所当然。

  在我看来他们与8号陪审员相比,只缺少两点。一是缺少对生命的尊重;二是缺少质疑真理的特质。确实,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告诉我们,“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只关注结果,而从来不去探究起因,对于过程中的细节我们就更少去过问,别人的一句我亲眼所见就成为了我们认定的铁证。也正是因为这些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才让我们慢慢的缺少了对生命的尊重,也缺少了对于真理的质疑。我说这些好像我有多高尚,其实不是,我和大家一样也是那11/12之一。我也会在最开始坚定的认为那个孩子有罪。因为,想让自己显得正义的人很多,但能够去挑战去质疑正义的人,却少之又少,也许他确实只有不到1/12的比例。我不是8号,在这36名陪审员中,我也一直在寻找我更像谁?最后我发现,我更像1957年版的那个6号陪审员。虽然我自己不是8号,但我却希望我能够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因为——“他就坐在我的对面”…

  篇3:十二公民观后感

  上一次去首都剧院是因为《喜剧的忧伤》认识了徐昂,见识了舞台上的陈道明,当然还有熟识了的何冰。我喜欢人艺的戏,导演有思想、演员有张力。《喜剧的忧伤》让我喜欢了这个新锐导演、也喜欢了这种把海外剧本本土化的实验。再次来到首都剧院,还是来看徐昂和何冰,还是海外剧本本土化,不同的是这次不是舞台剧,而是戏剧电影《十二公民》。

  戏剧是考验演员舞台功力的,现场的表演形式也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戏剧的张力。每一次的表演都是现场演员的表演和现场观众的参与来共同完成。只有挑动了观众的戏剧才是好戏剧。不得不说,《十二公民》有一帮好演员!最出彩的无疑是何冰和韩童生。人艺和国艺飙戏,过瘾!在几场对手戏中,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戏剧的张力。虽然不是现场表演,但是观众依然能感受到演员的鼻息和肌肉的颤抖。几个演员对人物的把控很到位,台词的拿捏很准确,情绪的推动很顺畅,让人信服。当然也有些人物可能想说的太多,太戏剧化,在话剧舞台上可以接受,但是搬到大荧幕,经不起推敲。

  导演徐昂显然是舞台导演出生,电影镜头的应用,还很舞台化,这倒很好的突显了演员本身的能力。也许,这也是导演和投资方要的效果。

  编剧是谁现场没有看清,但一定是一个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戏剧小品编剧的手笔。想写个好的凶杀、检控、庭审片,但又想把中国当今社会的众生相、时下流行心态、社会问题都放进去,虽是不错的尝试,但故事本身还需要推敲,部分情节有些挑战观众智商。中国确实好久没有大剧作家了。当然从来没有好的悬疑片和科幻片的剧作家(抛开吴承恩不算)。无论如何,我还是很认可徐昂把国外的好的剧本做真正本土化(而不是单纯翻译)的尝试,《喜剧的忧伤》《十二公民》都是很好的例子。

  《十二公民》,对于爱戏剧又没有机会来现场观看的朋友来说,在电影院观看戏剧电影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比话剧录像要精致。真诚地邀请各位热爱戏剧的人走进电影院去感受几位主创人员的倾情之作。给这帮中国顶尖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一些票房,应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