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电影《雏妓》观后感【篇一】
Sara的父亲早早离开了她的母亲,Sara的妈妈为了维持生计,成为了性工作者。后来嫁给了一个文具店老板。
Sara的继父在15岁那年强奸了她,Sara的妈妈知道,但是没有制止。事后跟她说“呢样嘢,你俾佢,都好过俾呢地烂仔,女人都是咁样喇。”遂抱头痛哭。
Sara决定离家出走,露宿街头。后来在尖沙咀,认识了一个垂钓的美男子(?),在车库里主动跟人家玩儿了车震,事后把大叔的手按在自己胸上“记住你应承过我乜嘢”其实也简单,就是帮她找了个bandone的学校,开始了漫长的包养生活。
鬼扯的是,在漫长的包养生活中,两个人产生了感情,Sara爱上了成熟的“视学官”,而华叔亦会为学校里男仔与Sara讲话呷醋。
再鬼扯的是,其实华叔是政府教育高官,不愿意在人前显露出与Sara的关系,于是矛盾在Sara埋怨大叔不来自己毕业礼,大叔说其实我了,但是不可以给人家知道,哎呀你到底想要我讲啥,爱不爱你?不爱!这段戏里爆发了。
之后两个人再见就是6年后,华叔肝癌晚期,约见Sara,希望她不要他的葬礼,不要给别人知道他们的关系,因为Sara还年轻,有大好前程。阿SA这里演技可以赞一个,哭中有笑,笑中有哭的神情还是满贴合人物心理。
OK,之后呢,Sara跟了四个月的官商勾结的报告被主编毙了,被男朋友骗了,决定像是被她妈当初出卖了她一样又被出卖了,心情一不好,就了泰国清迈。
在清迈的一个酒吧,带走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儿Angela,发生了如下的对话“Icanmakeyoucomfortableandhappy””Doyoureallyenjoysellingyourself”。作为雏妓的angela可以为了钱做任何事情,但是作为Dokmy的Angela却迟迟不愿告诉Sara她的姓名。
之后呢真心看不懂,俩人游了几天泰国之后,Sara自杀了。
亲娘啊。你故事叙述要完整啊!你他妈前后铺垫呢?渲染呢?卧槽这是干嘛了为啥就自杀了?尼玛你不是刚刚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新故事,新采访,决定解放泰国千万雏妓么?你哪怕做个噩梦然后自杀了,我都能接受啊。
哦。讲回来了,自杀完了之后被救回来了,给dokmy赎身,因为旁白告诉我“其实佢不明白,我就系另一个dokmy,我救咗佢,可能都系上天的安排。”dokmy赎身之后被送福利院,院长说“someparentseventhinkthereisnothingwrongtoselltheirdaughters.”我长舒一口气,卧槽,进正题了。结果看看时间,这还十分钟全剧终了,来得及吗?
来得及啊,因为炒了半天的“雏妓”话题到这就结束了。
Dokmy和Sara告别的时候说了句啥“youaredifferentfromthosemen.theyjustfuckmeandhavemeforgotten。”我内心一片大操,泰国的雏妓的口语语法好像都比我强,还havemeforgotten那么复杂。
结束了!然后就结束了!Sara回香港见了自己临终的母亲。然后亲情这里的矛盾也就这么结束了!
故事的结尾是啥呢,按照我对整个儿片的期望,它哪怕提了Sara的关于雏妓的新闻报道有啥后续影响都好啊!结果是啥呢,是说Sara回泰国找Dokmy,未果,在Facebook了po了一条“haveyouseenmydocmy,theThaifollows”全剧终。
电影《雏妓》观后感【篇二】
早晨挣扎了好久才醒过来,眼皮沉重,大概是昨晚那部电影的缘故。
事实上,我是不太喜欢看香港电影的,因为这个领域的大分被“小马哥”式的形象占据,而我又缺乏那种地域文化认同,自然难以深刻理解,更谈不上喜欢。
当然我也十分承认这里面有个人审美水平在作祟,这里就只就我论我,亟待提升的我。
《雏妓》这个名字似乎有些难登大雅之堂,基于一种女孩子的羞涩,刚看到时我甚至都不敢点开。但毫无疑问这个名字是切题的,甚至深入整个片子的骨髓。“雏”本义为初生的小鸟,早在古代青楼便把还未破身的妓女称为“雏”。除了还未失身外,这个字还有另一个意思,那便是年龄小。
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有真实的原型,但我还是很难想象一个人,一个女孩会经历这么多的苦痛,难道人心不是肉长的吗,母亲竟然会容忍继父强奸女儿以苟且偷生,社会竟能容忍那么多的小女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男人们,竟然肆无忌惮地张扬着无耻的欲望。有人说,这就是生活。当然我懂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许那就是她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这岂不是就是在纵容罪恶?由此看来该转而笃信“性恶论”了,在这种龌龊的地方美丽和善良早就被掩盖。
作为一个女孩子,对此我是嫉恶如仇的,假如遭受这种经历的人是我,或许我早已不在人世。我不得不钦佩Sara,从无望到放弃到重新出发,她身上有着太多的勇敢和毅力。电影画面中那堵写满字的墙让我嘘嘘不已,不论其他,这个姑娘内心已筑起了一道长城,成长让她变得百毒不侵,从此再无人能伤她分毫。但她始终是孤独的,建立在冷漠的社会之上的孤独却再也无法康复。
Dok-My这样的姑娘让人痛心,事实上泰国、老挝、缅甸等这些国家也确实存在大量未成年少女卖淫的状况,无论性产业能带来多少利益,但经济的增长永远不应该建立在对孩子的摧残上,一个国家的政治有多民主,往往要看这个国家的孩子有多幸福。无数个类似于Dok-My的女孩还在忍受痛苦,在关爱孩子的路途上不应该有国籍之分。很可能我们终其一生都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但如果遇到了,我们是应该做点什么的。
这部电影拍得很不错,无论是题材还是方法。看完之后,我在想,我们的社会问题是否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来呈现,除了文艺范儿的小资情调、提醒人铭记历史的战争片,我们也十分需要这类深入骨髓的社会问题反映片。呈现了才会有更多人知道、了解、参与,但很显然这会成为少数人的事业。如果我们不能,那让我们选择等待少数人的发声、支持少数人的发声。
电影《雏妓》观后感【篇三】
这部片子虽然拍的有点文艺的感觉,但个人感觉仍然不适合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观看。
影片讲述了一个香港女孩(何玉玲)从小被亲生父亲、养父两度性侵[期间其母亲知情但并未阻拦]后离家出走,生存的很艰难;为了改变自己的状态,无意间认识一个公务员(后来居然还升职为教育局副秘书长),最终为了让其供自己上学、租房、吃穿;从最初的主动求包养式援交变成后来的感情相交,情势发展很是纠结。
后来何玉玲去泰国清迈调查妓女行业,认识了当地妓女Dok-my,其间发生很多事情,毕业后何玉玲想和有家的甘浩显山露水的公开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被甘浩拒绝了;甘浩在病逝前和何玉玲见过最后一面居然是要求何玉玲不要去自己的葬礼,到此,从来没有感受到正常关爱的何玉玲知道甘浩其实是有爱她的;结果没多久甘浩病逝,何玉玲觉得人生了无生趣,在浴池自杀,好在Dok-my相救,后来何玉玲和Dok-my在一次妓院调查中被发现其带有录像机,遭到追抢,好在遇到当地警察,Dok-my因为未满18岁被送到当地福利院,最后何玉玲和男友回到香港,母亲在病床上坚持着要等到女儿何玉玲最后一面,终于何玉玲到了病床前,母亲说:妈妈对不起你。何玉玲说:我过得很好,你放心走吧。以这样的方式原谅了母亲当初在其被性侵而未出面阻拦的过错;其母亲也因此而闭眼西去。
生活终于恢复平静,何玉玲又回到报社开始自己的真实新闻报道,也有去找过Dok-my,但是再去时已经找不到了,片尾是何玉玲在Facdbook上发信息找Dok-my。
此片看完后,个人感觉,情绪复杂,感慨如下:
如果佢来昵个世界只是为作生存同埋繁衍后代,佢同动物有咩分别?!
从Dok-my的身上看到,性工作者也是人来的,只不过其思想方式因为教育的贫瘠被禁锢得不知道如何逃离这个行业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人是可以因为得到了合适的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教育,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空出太多的漏洞,甚至于因此而过着很低的生活品质,失去被尊重的权利。